江苏大学开展“普法扬善,情牵温暖”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2020-08-23 17:37:00
为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同时弘扬红十字会文化及精神,今年暑期,江苏大学法学院青年志愿者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面向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及其他社会人群组织开展了“普法扬善,情牵温暖”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为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同时弘扬红十字会文化及精神,今年暑期,江苏大学法学院青年志愿者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面向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及其他社会人群组织开展了“普法扬善,情牵温暖”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集思预则立,聚薪焰自高

  志愿者服务团队秉承“人道、互助、奉献、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组织开展活动,从项目定位到队伍创建、人员联系到细节考察、文案编撰到活动实施,队员们集思广益,同心发力。在服务对象对接上,团队利用与镇江市仁爱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的一对一长效公益合作机制实现精准对接,保证服务对象有需求、实现服务对象有所得;在活动开展上,团队明确“多对象、多活动、多小组、多形式”的要求,紧紧围绕目标的同时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做到“凡事有所预”。团队成员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及服务需求,分别采取线上宣讲会、主题竞赛、节目表演及线下专题讲座等方式,具体围绕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红十字会文化、提升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展开,对象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民法典的颁布,一方面完善了我们国家的司法体系,另一方面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作为法学生,普法是一种责任,而向弱势群体普法则是一种情怀与责任的融合,我们通过专业所长去帮助弱势群体知法学法用法,一方面有利于鼓励法学生进行法律援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志愿服务团队的李孝宇同学介绍到。

  凝聚知识力量,点亮天使微光

  活动策划拟定后,团队成员积极与镇江市仁爱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的老师交流接洽,同时与学院团委就活动地点等进行沟通汇报,均得到大力支持。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志愿者团队首先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线上宣讲会,通过九张海报的解读与拓展,结合典型案例的介绍,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小朋友们讲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并在家长群中推送宣讲相关内容,鼓励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宣讲会结束后,团队开展了“天使画报”——暨“学法用法,健康成长”主题画报绘制比赛,鼓励小朋友们用画笔记录下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在机构老师与志愿团队的双向对接、共同努力下,活动圆满成功。虽然队员们由于地域问题无法与孩子们手牵手,但大家都在为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合法权益而努力,相遇“云端”,未曾相拥,言语入耳自生情。

  学习宣传民法典,引领护航新时代

  为响应学校暑期返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志愿团队也进行了系列线下活动。8月14日,志愿团队携手江苏汇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孙逍霞女士参与由镇江市红十字会组织的民法典专题培训会,与会人数100余人。培训会上,团队成员对《民法典》中未成年人保护、高空抛物等意外伤害方面作了宣讲。

  尽管夏日炎炎,但是志愿团队的普法步伐并未停歇。志愿者们运用所学,利用就近资源,努力抓住实践的机会,在各自的家乡(拉萨、常州、苏州、无锡等地)开展了普法、实习、法律讲堂等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心中的使命与担当。普法进社区、进农村、进学堂,受众群体从小学生到空巢老人,志愿者们的宣传和讲解让更多的人对法律常识有所了解,提高了大家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聚集云端,积极分享实践感悟与收获,在表达参加志愿活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对弱势群体保护及最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江苏大学法学院的志愿者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专业所长,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团结同学、发动邻里、协同社会志愿团体,向社会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通过普法传递社会关怀,体现了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精神,推动了民法典的贯彻实施,为共同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出法学青年的应有力量。(通讯员:丁雯雯 曾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