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队伍建设路径探究——以“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为视角
来源:江苏共青团   2025-04-15 18:19:00

回眸历史、聚焦当下、放眼未来,共青团需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把青年理论宣讲工作抓细抓实。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理论宣讲工作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青年讲师团作为面向广大青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党的青年理论武装工作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调研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队伍建设及理论宣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对连云港共青团青年理论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总结了新情况,查找了新问题,对今后如何加强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理论宣讲工作现状

(一)聚焦队伍建设,建强建优讲师队伍

连云港共青团在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工作方面,依托扎实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完善的组织体系,为宣讲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团市委大力建强人才队伍,推动理论宣讲分众化互动化,打造“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思想引领品牌,引领青少年学理论、育思想、筑信仰。在全市各县区、各领域、各行业选拔政治素质高、理论素养好、宣讲能力强的优秀青年代表,截至日前,“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队伍已达67人。其中东海县7人;灌云县4人;灌南县3人;赣榆区4人;海州区3人;连云3人;市开发区1人;云台山景区1人;党政机关22人;企业6人;高校13人。如图1所示:

图1.“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成员县区分布

“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面向基层、面向青年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已超过1万场,累计覆盖青年超40万人次,为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提供规模化队伍保障、创造有利条件,推动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丰富宣讲内容,让宣讲更有广度

“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成员覆盖广泛,包含高校或党校理论讲师、青年典型、党政机关青年干部、科研院所青年骨干、企业青年骨干、“三新”领域青年骨干、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团干部、非遗传承人或青年文艺工作者等类别,青年宣讲队伍注重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青年实际相结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平台、不同人群,开展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专题宣讲,将最鲜活的内容传播到基层一线。

(三)创新宣讲形式,让青年讲给青年听

在团市委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通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等方式,从各行各业青年群体中重点选拔一批“95后”“00后”特别是“00后”青年讲师,通过开展集体面对面、辅导点对面、实践手拉手等备课会、培训会等方式,对讲师们培训后择优纳入“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目前“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00后5人,占比7%;95后24人,占比36%;90后26人,占比39%;85后12人,占比18%。如图2所示:

图2.“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成员年龄分布

年轻化的讲师团队善于把理论观点蕴含于生动事例中,善用“青言青语”,把“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使宣讲内容直抵人心。依托省、市级青年学习社及线路等团属阵地,运用“青年元素”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扎实深入、全面覆盖、梯次升温。丰富“互动式唠嗑”“流动式传讲”“沉浸式感受”等形式,探索打造理论宣讲移动驿站,做到理论宣讲在一线、答疑释惑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把宣讲阵地拓展到群众身边。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在“连云港青年”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专栏,精心策划系列团课宣讲资源,实现理论宣讲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宣讲活动不仅增强了青年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还激发了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服务国家发展的热情,推动党的理论在青年中入耳入脑入心。

二、“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青年讲师团构建与管理的瓶颈

人员结构单一,社会多元化参与不足。“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虽由团市委精心策划并组建,但在成员构成上显得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党政机关、学校及企业的青年力量,缺乏科研院所青年骨干、民族团结“青骑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和一线工作岗位的青年声音。这些群体的缺席,使得宣讲内容难以全面反映社会的多元性和时代性,也难以吸引更多具有不同背景和需求的青年听众。精力分散,专业投入不足。多数讲师身兼数职,本职工作繁重,导致他们在理论宣讲上的投入有限。这种“兼职”状态不仅影响了宣讲活动的频率和质量,也削弱了讲师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讲师们往往难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深入研究和准备宣讲内容,更难以保证宣讲时的高度专注和热情。

(二)青年讲师团宣讲筹备工作的困境

内容同质化,缺乏创新。由于青年讲师团人员构成的多元化不足和视野的局限,宣讲内容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基层青年故事、企业青年奋斗历程等成为宣讲的“标配”,而关于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最新研究政策等方面的专业宣讲则相对匮乏。高质量的宣讲往往需要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辅助材料,如视频、音频、动画等。然而,这些素材的制作往往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较高的资金投入,超出了讲师个人的能力范围。因此,部分宣讲只能依靠简单的PPT进行展示,大大降低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讲稿储备不足,缺乏持续更新。讲稿内容的储备和更新是保持宣讲活力的关键。“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内部分讲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持续创作出高质量的宣讲作品。在面对不同的听众和场合时,只能重复使用已有的讲稿内容,甚至出现“一稿多用、一稿多讲”的现象。这种缺乏新鲜感和创新性的宣讲方式,很难吸引和留住青年的注意力。

(三)青年讲师团宣讲工作开展难题

宣传覆盖面有限,受众参与度低。场地、时间等因素限制宣讲活动难以深入企业、工厂等基层单位进行针对性宣讲,内容未能充分结合青年实际和兴趣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青年的共鸣和关注。宣讲活动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且有限,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宣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信仰青骑兵”青年讲师团在宣讲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但仍存在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问题。传统的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年的关注和多元化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宣讲形式。

三、青年讲师团理论宣讲工作路径探究

一是精准化。青年讲师团宣讲内容要紧扣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青年的思想脉搏,开展分众化、差异化宣讲。面向青年知识分子和高校学生,侧重理论阐释和国情教育;面向工人、农民等职业青年,侧重政策解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的宣讲;面向中学生,侧重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成就,进行具象化、有温度的启发性宣传教育。

二是接地气。上接天线,方能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下接地气,理论才能走进青年受众的心房。话语体系上,青年讲师团成员要将政治语言、学术语言转换成青年听得懂、记得住的群众语言,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阐释;表达方式上,善于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对硬内容进行软表达;联系实际上,既讲好“普通话”、也讲好“地方话”,结合青年受众身边的人和事来进行宣讲,从而激发他们的共鸣。

三是互动化。在宣讲过程中,加强青年讲师团成员与青年受众的交流互动,采用互动问答、面对面讨论等形式,做好解读、解释、解惑的工作。集中宣讲后,留出足够的时间回答青年听众的问题;集中宣讲外,组织青年讲师团成员走进基层、走到一线,与青年面对面地交流,回答他们关心关切的问题。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组织录制优秀宣讲视频课程,在“连云港青年”微信公众平台增设“信仰青骑兵”理论宣讲系列课程链接,实现理论宣讲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达到“一人线上宣讲,万人线下共享”的目标。

推荐单位:共青团连云港市委

作者:曹梦扬